《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篇

更新时间:2025-10-19 13:23:57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金黄的灯光从船舱屋顶倾泻而下,掩映着每一位兴致冲冲的观众。豪华的轮船礼堂大厅内,居中放着一架古朴典雅的红棕色三角钢琴,琴凳上坐着的是一位钢琴天才。他将自己瘦瘦小小的身躯寄托在大海怒浪狂涛中飘摇的轮船,将自己的一生扎根在音乐这一令人无限痴迷的世界。《海上钢琴师》这一电影,写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细细想来,感到故事的主人公不仅和自己有着诸多的共同点,更感到这短短的影片内蕴含着无数的人生哲理,令我心潮起伏。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1900年。那时的西方国家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一艘叫做弗吉尼亚号的轮船常年往返于英美两国之间,在大西洋两岸往返。某一日,一个在轮船上被遗弃的婴儿被黑人煤工丹尼找到并养大成人。因为他在1900年出生,大家便叫他1900。一代传奇就此展开。在5、6岁的年纪,小1900便能够在钢琴的黑白键盘之间,用稚嫩然而成年人都自愧不如的无比灵巧的双手,自学成才演奏出大师级的作品。从幼年到成年,他一直担任船舱乐队的钢琴手。英美各国人士争相登上弗吉尼亚号,为的正是聆听这天纵奇才的妙手佳作。一位同样是天才的黑人音乐家曾被人称为“爵士乐的发明者”曾夸下海口与他同台竞技,然而在两位天纵英才的激烈较量中,1900仍然力压对手,最终霸气取胜。1900的名头如日中天之时,好景依旧不长。当世界著名唱片公司来到船上收集1900的音乐,并企图将其传播至世界各地时,1900却在这时看见了他毕生难忘的人,一个昙花一现,又无比动人的女孩让他弹奏出一首爱之歌。在音乐之外,1900尚且首次遇到令他如此痴迷的事物。无奈天妒英才,苦苦追寻之下,1900始终无法阻挡女孩下船的脚步,最终与她天涯永隔,郁郁到老,最后与破锈不堪的大船相伴长辞。

对于这部歌颂天才的史诗级巨作,有人赞叹,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正爱音乐,对一个东西痴迷到如待生命一样的人,1900是一个惊艳世界、极其与众不同、神秘又浪漫的人;然而有人却批评,认为1900没有胆量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没有胆量追求自己心爱的女孩,对于未知充满了懦弱者的恐惧。但对于我个人而言,自身的有不同的理解。

1900身上有许多跟我相似的地方,例如喜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外界的环境很难改变自身这一特点。1900在儿时为了能在钢琴上弹奏一曲,敢于正面抵抗船长不让半夜演奏音乐的规则法令;不仅如此,1900面对不可一世的黑人音乐家,爵士乐的发明者杰利的挑衅之下,也丝毫没有与他人攀比之心,一心按照自己的想法演奏。在二人对垒的斗琴中,黑人音乐家先后演奏了三首高难度的华丽爵士乐,让观众频频叫好,在闲适丰富的节奏中陶醉自我;然而1900却仍表现的淡然自若,先后弹奏的三首乐曲中,第一首只是极其简单的圣诞歌曲;第二首完全抄袭黑人音乐家的原作;到第三首,则是因为盛怒之下波涛汹涌、如光速般快节奏的手法才弹出完全击败黑人的音乐。1900的斗琴,绝称不上战斗,而是不管对手如何,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性而为。即使盛怒之下,也只是为了打消黑人的嚣张气焰为自己出气,绝非是为了那虚伪的名利。甚至到了最后,为了追求女孩,不惜断送自己成名富贵的机会,追求不到,就把自己和大船永远绑在一起。1900是一个纯粹的人。他喜欢的东西,不管别人怎样改变他都是徒劳;只要他不想干的事情,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也难以动摇其分毫。反观自身,在日常的学习中,自己不想深究的科目很少在课下深入研究;唯有音乐,在钢琴88个琴键上,能有千万亿种不同的变换方式。与1900一样,我也喜爱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常常摈弃外界的干扰,活在心内的人。1900的纯粹,令我感同身受,也因此慨叹不已。

“外面的城市太大了。大街小巷交叉错杂,你根本不知道往哪里走;但钢琴不同,它有88个看得见的琴键,不管你如何变化,它都是有限的”。这是1900曾经说过的话,也是后来他本该在众人庄重的目送之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船的原因。1900之所以一辈子都待在船上,从来不下地走路,是因为他人生中最痴迷的东西中,心爱的女孩已经不知所踪。他只剩下音乐,然而这个痴迷的东西只有在他土生土长的地方才触手可得。对1900来说,外面的世界是庞大二无尽的,深邃到了可怕的地步。正是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于未知的恐惧,才造成他终老船上的悲剧。1900的经历不禁让人反思,对于未知的事物,人类应当怎样对待?这一深刻的问题同样困扰了我许久。这就像经历了小学和初中,我已经习惯与由老师带领,去学习、复习,按照老师早已严格制定好的教案机械的执行任务;但到了高中,我也曾经因为老师们特殊的教学模式强调自学为主而因惧怕成绩过差而恐惧。但经历过来,依然可以发现,曾经勇敢地走出舒适区的我当然能具备强大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品质。反观1900,从小到大从未勇于去外界探索未知,却把自己的才能挖掘得通通透透。我不禁因他个人潜力之巨大而震惊,但更多的是为了他过于闭锁,对外界柔软懦弱而感到惋惜。弗吉尼亚好就是他活动的最大范围;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他活在的世界。对于探索未知,我坚持适度的原则。谨慎前行当然能避免诸多失误和危机,但一味地抗拒未知,只能让自己越发落后保守,从而造成活在自己的世界的不可逆局面。1900的一生警醒了我,对自己喜爱的东西无限发掘固然是人生一大幸事,但如果一味的固步自封,是很难做到更近一步的。

《海上钢琴师》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人世中种种哲理深思。1900就像我自己的一个缩影。我与他一样,同样常常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通过音乐表现出自己独有的宇宙。但我与他又不同,不同在我仍满含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冲动和激情,但他却一直没有勇敢地走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海上钢琴师》就像一步人生百科,细细咀嚼,方能悟得人生真谛,从而训诫自己。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第一部电影,有让我想看第二遍的冲动。

影片以三人称的叙述开始,叙述了人们对美国的渴望。新奥尔良,美国的重要港口,他是大批移民的聚集地,看到他就看到了自由。而这样一个包容的城市却容不下1900。一个白人孩子,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遗弃在一条豪华轮船贵宾舱的钢琴上,却被轮船最底层的黑人添煤工人收养了。影片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黑人Danny是他的爸爸,而钢琴就是他的妈妈。

“什么是孤儿院?”“孤儿院像监狱,关没孩子的人。”;“什么是妈妈?”“妈妈就是马,妈妈是世界上最棒的马,你赌她绝对赢。”一开始爸爸Danny给1900的世界观念就是与普世价值相反的,早已经在1900的潜意识里刻下了“船是整个世界而陆地是不可登上的船”这样的观念。在爸爸出现意外死了之后1900开始展现了他过人的音乐天赋——钢琴演奏。准确的说,是钢琴和船一起组成了妈妈这个概念。1900把所有的能量都倾注再了钢琴和船的身上。

为什么他不下船?先前就有朋友 ……此处隐藏13228个字……p>然而,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音乐和摄影,我也喜欢神之子1900,阿波罗般的技艺,英俊,从容,闲雅和脱俗,凡人谁不爱?这是神话中孤绝的散仙,他的艺术也毫无尘世中音乐的传承--简直是对经典音乐的不屑一顾,艺术简化为直指人心的神秘天赋,看似高妙到了极点,其实是通俗到了极点,这使得对西方音乐一无所知的观众,幻觉自己也享受到音乐的真谛,领会到艺术的极高境地。这就是导演的狡猾,这就是做得漂亮好看的商业电影。在一个不关心欧洲历史、不留意西方音乐历史轨迹的市场中,这就是让观众沉醉的伪艺术电影--说它伪艺术,因为它失却了艺术的基本要素:真诚,这部电影的一切都在为一个意象一个概念一个观点服务着。

如果摆脱人对神的迷恋,用人的理性来评判的话,不如贝克吕松的《big blue>,如果《big blue>(碧海蓝天?)是10分的话,《海上钢琴师》只有7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

——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希望或不堪回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海上钢琴师》美得让人心疼的故事就是那美丽的云之裳。

这是一个关于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通过他暗示什么呢?我看到的是选择。他一直对陆地怀有矛盾的情感,他向往它,又不肯触及它,但是直到那一天他决定离开,他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对他如此陌生,以至于不知何去何从,对自己所能做的感到迷茫,对未知的感到害怕。他只能留在船上,即使,最后一起被炸药炸飞。因为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佛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沙是一部好的电影,一花是一曲好的音乐。音乐就是电影世界里的天堂。因为我们站在音乐的天堂俯瞰上帝眼中的世界,所以只有一世的我们才得以享受几生的爱恨情仇。这整部电影与音乐紧密结合、血脉相连,宛如一对双生花。

这部影片的配乐出自现意大利最有名气的音乐大师莫里克奈之手,他的音乐与画面之间结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绝妙感人的境地。我相信“钢琴决斗”无疑是火花四溢的高潮。1900弹奏的“平安夜”让Jelly感到了羞辱;“The Crave”则是完全照搬Jelly的演奏曲目;“Enduring Movement”行云流水般的音符,华丽的演奏技巧,直接震惊了全场观众。这个片段的前段和结尾试分析环境音乐对情节的渲染。开始Jelly的影子出现在画面中,伴随着是一段低调、沉闷、压抑的音乐,随着他的正式亮像更为低沉的大提琴声也随之渐入。整个过程没有台词,其间只有一个威士忌倒入酒杯的声音似乎想打破压抑的沉闷,但随即又被淹没。直到空酒杯被重重的扣在吧台上,才结束这段压抑而富有张力的音乐。在此段的结尾部分,1900演奏完那曲极富技巧的音乐,震惊全场后长达10几秒的无声运用更是精彩绝伦。配合着全场目瞪口呆的画面,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了一个兴奋的顶峰。在此刻我想再也没有比无声更适合表达此时感情的声音了。他指间的钢琴声,最后打败了那位黑人爵士钢琴家,即是一次大海对欲望的征服。其实重要的是,电影里跳跃的那些钢琴曲是那么的欢愉,使人身心舒展渺远,静静的享受快乐,逃避所有的尘嚣。

电影中最重要的一首音乐“柔情似水”。那用全部身心去怜爱、欣赏另一个灵魂的音响,被留声机赋予了特殊的磁性而古老的音色,有了更厚重的感觉。乐声如丝,流淌在曾经繁华喧嚣的红尘之中,勾起我们对那一段如歌往事的无限追忆与怅惘。此时的钢琴曲是充满了不屑,无奈和稍许愤慨,对于心中孤傲的那份气节最后的保留。这是

1900在操作琴键,他是主体。孤独的主体。

这部充满快乐不安分音符的爵士钢琴影片,飘漾着的是生命的欢愉。1900是在大海的呼吸里听到了自然之音,在这部电影中音乐不再是配角,而成为了整部电影中最重要的部分。

除了音乐,空间调度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在影片中导演大量运用展示空间的大全景画面,以使画面开阔,景深悠远。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渲染气氛、创造意境。同时在展现空间的时候又经常会把镜头调度到人物或物体的近景或特写上来体现一种凝视的恬静。本片采用回忆的方式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现实与回忆中反复切换。在现实进入回忆的转换中多通过Max与其他人物的对话来达到场景以及空间的调度;而在故事情节发展时,则模拟人物的目光,以人物的角度来实现空间的转换。

在“钢琴决斗”片段中导演采用化入化出的手法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空间调度。“化”的方法,通常比较含蓄、委婉,并往往表现有某种寓意。伴随着Jelly登场后,长镜头定格在人物的远景后平移至吧台方向,从画面右下脚开始化入酒杯,拉近。使观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酒杯上。虽然实际上Jelly和酒杯两部分都存在于一个整体的完整空间中,但导演的这种风格化处理却给了观众一种空间跳跃的异样感影片开头便是一个大远景镜头,然后逐渐移动拉近到中景,max出现在镜头前,坐在台阶上擦拭着他的小号,画外音慢慢告诉观众他的心里想法,他开始逐渐回忆这个故事。这部影片当中,出现了很多特写镜头,比如说爵士乐始祖Jelly Roll Morton向1900挑战时不可一世

的面部表情,而对1900轻蔑的微笑却露出自己嘴里那两颗门牙之间巨大的缝隙,其中一颗上面还有一小块铂金来补齐牙齿。这些微小的事物被摄像机特写放大到抽象,其中暗含着隐喻,也许是想告诉观众尘世的人在不断追求着外表的光鲜和完美却忽视了灵魂身处的巨大空洞,与1900天真的笑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的那双眼睛。这双眼睛从小时候到长大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永远都是那双干净、无邪、澄澈的大海一样蓝色的眼睛,具有一切大海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1900灵魂的高贵和单纯,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和尘土。和前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导演的倾向性和思想内涵,而且导演在整部影片里用大量的镜头来表现这双眼睛,更能说明这一点。

至今记得主人公1900说过“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

因此,海上钢琴师,1900,他属于大海,属于音乐,属于上帝,却不属于陆地。他生于大海,死于大海,生为音乐,死为音乐。音乐是他的全部。

他在悬梯抛下礼帽,让上天决定自己的去向,结果帽子落进了海里。最终选择了离去,因为他不能活在一个无从选择的世界,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当感觉都是选择时你就找不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却依然可以如同海上钢琴师一般选择守望自己的心灵。我相信,生命漂流的终向,会是岁月娴静,一派天然。我眼中的幸福是找个有海的地方安置我如同音符般跳跃却无处存放的心灵。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