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1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部容纳进取的一本书,读完后能不收获知识吗?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
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
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个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看这篇文章的人,尤其是同学,因为它是在太经典,太值得读了。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希望你喜欢它。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21,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读历史?
《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是为了更好的预测未来。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斯莱德说,熟知历史,使我们知道人这种动物能干得出什么事来,使我们对未来更有想象力。
《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说,不能以史为鉴,但是历史很有趣。
而一代通儒钱穆先生是这样说的。
第一,当信任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第二,所谓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以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第三,所谓对对本国以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历史之最高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却与古人。
第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必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2,
钱穆,字宾四,出生于清光绪年间,一代通儒,具有“一代宗师”“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等称号,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先生曾执教于国内一流大学,包括燕京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1950年于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即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学作品,出版近80余种,可谓是著作等身。
在北大教授“中国通史”期间,他与胡适均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与胡适有“北胡南钱”之称,后来,将其教授的“中国通史”内容整理成书,名为《国史大纲》,于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材。
“中国通史”曾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香港新亚书院三度开讲,在北大教授四年,除本校学生外,许多外校学生慕名而来,课堂每每人满为患,可谓是盛况空前,西南联大亦是有过之无不及,钱先生上讲坛无路可走,需要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
20xx年3月由钱先生的学生叶龙整理出版了《中国通史》,此书可视为《国史大纲》的课堂版,因为有五十万字的《国史大纲》在前,又因是课堂内容的整理,故《中国通史》偏重简约,要言不烦,全书十万余字。
《中国通史》按时间主线叙述,自神话传说起(皇帝、蚩尤),一直到孙中山辛亥革命胜利成立中华民国均有讲述,内容涉及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
全书共分为十篇,各篇或讲一个王朝(第七篇、第八篇)或讲几个王朝(第一篇、第二篇),总之叶龙先生既能还原当时真实的上课场景,又能秉承要言不烦的原则记录课堂内容。
3,
书中对钱穆先生独到的.历史解读均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例如钱穆先生认为王莽并非篡位而是禅让,原因有必然和偶然两个方面。
必然方面,王莽是读书的贫苦子弟,并非伪君子;王莽的太太打扮简朴,可见王莽并无做王之意。
偶然方面,如果王莽的姑姑早死,则王莽不能出头;太后傅氏如果晚死,则王莽也不能出头。
所以,钱穆先生说,王莽并非处心积虑,亦非篡位,即使假装数十年,亦极伟大。
钱穆先生除了对历史有新的解读之外,此外对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亦有评述。
在对待匈奴的政策上,钱穆先生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秦始皇对付匈奴筑万里长城,采取防御政策。
第二,汉高祖刘邦以后,因为建国初期,国贫兵疲,故采用和亲政策。
第三,汉武帝时期,采取挞伐政策,一直将匈奴追至西域,最后逃至罗马,西人称为“黄祸”。
第四,唐朝时期则是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各少数民族融为一家,甚至任用少数民族将领,大名鼎鼎的安禄山就是突厥人。
第五,之后的王朝已无 ……此处隐藏2658个字……地上争衡。
他对于1930年以后许多历史专业研究的成果也非常熟悉。他的《中国通史》能在十几种市面流行的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获得特殊的地位,就因为他能够将几十年来史学界专业研究的成果,纳入通史的叙述中。例如:在隋唐史的部分,他不仅采用了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和《唐代政治史略论》两篇名著的观点,也大量采用了严耕望、全汉升、赵铁寒、傅乐焕、傅乐淑和方豪等等学者的意见。同样的,在上古史部分,他采用了李济、梁思永、傅斯年、杨希枚和石璋如等人的研究。在其他各章节,无不如此,他广泛地吸纳了抗战前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将台湾50年代以后二十多年的学术研究,都提精摘要,融入他的《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8我记得有句谚语说“书中自有酸甜苦辣,书中自有悲欢离合,书中自有喜怒哀乐”,而我假期的喜怒哀乐全都来自那本书——《中国通史》。
这本书就是想让读者对中国历史加深了解,因为写的不同朝代的历史,讲述了当代历史研究中的细化和碎片化现象,使读者望而生畏,很难找到入门捷径,对中国历史的缺乏清晰认识,所以就有学者写下了中国通史。这本书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现代诠释,让读者乘上捷径阅读之门。所以这本书便叫《中国通史》.
本书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统一、离析与交融、朝代变化和王朝更迭六大篇章,精彩扼要勾勒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的内容。、
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便不会知道:尧的简朴与仁慈、舜的孝顺以及慷慨、周幽王竟用性命来博得美人一笑,楚庄王的一鸣惊人,纸上谈兵的赵括,使用暴政的秦始皇、虞姬的忠心、吕后的狠毒,王昭君的'正直。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带了很多感受: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正好的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的认清未来。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9中国的历史漫长而悠远,期间发生的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我很难找到入门之经。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题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通俗精练的'文字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的诠释,是我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中国历史的理想书本。这本书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的启发下等方面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方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的阐释历史。
全书共分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洲二统、离析与交融、乾坤与变幻、王朝与更迭、民主与新生七个章篇,同事辅以近两百幅精美图片和多个知识版块,精彩扼要的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帮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层面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10著名史学家严耕望曾推崇吕思勉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吕氏之书“博通周赡但不够深密”。这些特点在《吕著中国通史》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这里,我就《吕著中国通史》一书的优点做一个简要的探讨。首先,吕先生在写本书时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及学者的社会关怀意识。在上册文化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是与一般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包括:婚姻、族制、财产、赋税、实业、衣食、货币、住行、教育和宗教等,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在研究中重视文化、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不是像过往的帝王将相史研究一样,把视野集中在上层,尤其是上层的政治领域,这点在同时代的史学家来说是十分罕见的。
书中能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而不为其所限,较为全面的研究社会各个层面、诸多领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关于阶级的论述中,既看见了阶级剥削的残酷,上下层之间的'不可变动性,又看到了盲动的阶级斗争的危险性,对社会的分析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谓“成一家之言”。
其次,吕先生在本书中有很鲜明的进化史观立场,弥补了传统史学对于社会变革的不足认识。梁启超说“吾中国所以数千年无良史者,以其于进化之现象,见之未明也。”吕先生在《白话本国史》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历史者,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而认识其变迁进化之因果关系者也”,因而“研究社会进化现象的一部分,就换做历史学”,“现在研究史学,是把所存的材料,用种种科学的眼光,去研究他,以便说明社会进化的现象”。
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中称《吕著中国通史》“纯从社会科学的立场,批评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先生以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的社会现实为关怀,言论多有创造性。在论及婚姻家庭制度时,纵观历史全貌,语言家庭制度必将改革,男女终将平等:论及政体时推崇民主原理,但感慨中国无代议政体的历史条件,急转而下,“而成为现在的党治”等等,都是本土性与时代性相冲撞而产生的火花。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11我喜欢历史,书成了最好的了解历史的方法。《中国通史》是我很喜欢看的一本书,它讲述了从史前文明到武昌起义推翻清朝,从仓颉造出了最原始的字到詹天佑开发了第一条铁路,从夏朝以前的.禅让制到后来的世袭制……
在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有两个时期: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在汉文帝时期,那时国家富裕,人民安乐。外国都不敢来侵略,只是偶尔小小地打扰一下我国的边界,他们是怕了我们这个强大的国家了,统统俯首称臣,而且还每年都送一些他们的特产进贡给我们的皇帝。在汉朝时候的中国,可是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很发达的一个阶段,那时的外国还都是落后的奴隶社会呢!
我非常喜欢《中国通史》这本书,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自古至今的智慧结晶,还把历史长河中一件件不起眼但奇妙的事也告诉了我,让我不能不去喜欢。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篇12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通史》。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