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5-09-30 11:14:35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1

《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简洁明了。一开始讲梅兰芳为什么勤学,然后是如何勤学,最后讲勤学的结果。我在教学前对文本进行了钻研和细读,也读到了一些文字背后的东西。

首先读到了词语的背后,在“紧盯、常常、注视”几个词的背后能懂得勤能补拙;其次读到了课文的背后,从梅兰芳苦练眼神,拓展到练唱功,练武功;再次读到了人物的背后,梅兰芳作为京剧大师,不仅勤学,而且有艺德。在此,我补充了一个梅兰芳在抗战时的故事,这也足以体现老师对文本把握深度,力透纸背。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紧扣关键词,品读文本。通过关键词句悟出文本的意思。教学第二段,紧扣关键句“梅兰芳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展开教学,层次分明,悟语言,反复读,理解句子的意思。通过实际练习,让学生观察老师不断挥舞的手指,体验梅兰芳的艰辛。再通过一组拓展想象,这样就读中悟语,读中悟情。还有让学生体会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眼睛怎么会说话呢?我先请学生用眼神表示生气、高兴、然后再回到文本中。勤能补拙的道理悟出,词语教学就活了。

第二,有效地利用了课程资源,把课备厚了。《梅兰芳学艺》这篇文章比较短,与学生生活有距离,老师如何丰富文本内涵呢?一方面,丰富了人物的背景资料,和京剧的资料。其次,挖空白点,设计想象点,如梅兰芳如何练眼神,如何苦练其他,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

第三,将词语读厚了。如对大师的理解,按学生的实际水平觉得水平高的人就是大师,我就补充梅兰芳在抗战时拒绝为日本人表演的故事,这样的补充能让学生领会人物的精神。同时,关注看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如教师组织学生拓展交流梅兰芳勤学故事,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最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再进行说话训练,使语文练习与人文精神结合。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2

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此次一课三上的教学任务。通过这次的活动,谈谈我的几点感受吧。

当接到学校的任务,知道要上这堂课时,我感觉压力很大,毕竟自己带语文课的时间不长。同时我也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一次难得的“磨课”。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反反复复的修改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自我研修、钻研教材

由于习惯的、时间的等诸多原因,老师们往往只进行一次教学设计。这是许多教师与特级教师的重大区别之一。

对于个人备课,于漪老师对一篇课文的“三次备课”值得我效法并付诸实践:“拿到一篇课文,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凭着自己的理解,备第一次课。第二次,找来和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的特色。上课和设想的东西毕竟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会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不断区别哪些地方顺利,哪些地方困难,对设想进行调整,再备第三次课。”

可见,课时备课一般经历三次对教学的设计。一是预先设计,也可称为“预设”;二是适时设计,也可称为“现设”;三是课后设计,一般叫“教后反思”,也可称为“后设”。而我就在学校一课三上的活动中把三次教学设计都搬到课堂上亲身体验了一番。对教材挖的深度和角度不同,也会使课堂产生不同的效应。

二、同伴互助、挖掘教材

(1)在新课程校本研修活动中,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往往经历多次反复。如,“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堂跟踪--→反思提升”的集体备课程序。

(2)在校本研修中,不少地方高度重视教师间的合作和反思,开展“研修课”活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说课或无声上课)----观课议课(献课)----反思修改(课后备课)。

(3)反思修改

我在听取观课者的研讨中,参与对话研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之后,我撰写教学反思,进行小结,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课后备课),形成研修课案例。

三、备课与终身学习

我以为,终生备课要做到这几点: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地参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学科知识;参加系统进修,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

2、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活动中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中学”,进行行动研究和实践反思,加强与同行、学生及家长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科研工作。

3、参加网络教学研究活动,撰写教育教学网络日志,进入专业聊天室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困惑,与全国的教师和专业人员交流,获取专业上的支持和帮助。

我在教学《梅兰芳学艺》时先让学生来嘴上说说梅兰芳是怎样勤学苦练的,或者是梅兰芳怎样抓紧时间练习的学生都能说,但我总觉得这样的理解太肤浅,这样的诉说太苍白,对于梅兰芳的那种刻苦精神学生缺乏本质的、直接的体验,所以我在教学课文第二小节时设计了让学生“紧盯”“注视”着我手中的纸鸽,还强调不能让鸽子飞跑了。这样,我让“鸽子”从小范围的飞翔到大范围的飞持续了一小段时间,有的学生情不自禁的揉起了眼睛。接下来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的体会就显得真实了,对梅兰芳更佩服了,对课文的理解就更透彻了。

给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开辟道路。

民主的学习氛围,其显性标志是学生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其隐性的标志是平等宽松、和谐生动、乐学乐教。创造这种氛围,关键还在于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必须融入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成为深刻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共同参与者,和学生一同去探索真理的奥秘。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是否参与其中是分不开的。在上述课堂中,当学生展开争辩时,如果教师能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能够“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著名特级教师李烈曾经说过,要想真正站到学生中间来,要走好三步:第一步是课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第二步是在课下要忘掉自己是老师,多与孩子交流。第三步是教师要真正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从而经常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适应孩子。走好了这三步,教师就会经常用一颗“童心”去平视学生,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此处隐藏3459个字……很有信心。上课伊始,我就给孩子们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这节课我们有两个任务,第一是有感情是朗读背诵这篇课文,第二个任务是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你们有信心吗?” “有!”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为什么?这一课时孩子们学得十分轻松。从第三自然段学起,每一段抓住重点词,来体会梅兰芳的勤学苦练,加上一些表演,以演促读。孩子们读得绘声绘色,最后学第一自然段,我让孩子们对梅兰芳的师傅说点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您有点太狠心了!”有的说:“您说他不是料子,可他却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还有个孩子说:“您怎么说这么好一个人才不是学戏的料子?”这时,我引导孩子们说:“他当时的表现确实给师傅这样的一个印象,在后来的训练中,他的师傅对他要求可严格了,是师傅教他唱、做、念、打的功夫。直到多年以后,梅兰芳还是那么感激他的师傅,你们说,梅兰芳除了有师傅的帮助,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样一引导,学生不难说出勤学苦练的意思。这时我送给孩子们两个词:“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这样把练习六的成语也学习了两个。

我让孩子们来自由练习背诵课文,孩子们练了二遍之后,就都举起了手,我先集体检查了一遍,一看口型,确实百分之九十都会了,然后又找了几个中等生,他们背诵得真好,这样背诵就OK了。

还剩下十分钟,学生字绰绰有余。我充分放手,让孩子们看一看哪个字难写?哪个字容易出错?学生很快找出了三个字:“紧、或、视”,我重点指导了这三个字。其余的自己来学会、写好。当所有的孩子写完时,还有一分钟才下课呢!

细想起来,第二节课看起来轻松,其实功夫还在第一课时的初读。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8

上个星期,我上了一节《梅兰芳学艺》,改了两次教案,收获很多。细细回味,有欣喜,也有遗憾。

《梅兰芳学艺》一文介绍了梅兰芳拜师学艺,最终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课文先介绍了梅兰芳拜师学艺受阻,接着重点介绍了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及自己的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代名师。

本节课思路清晰,我选用依次抓重点词朗读每小节,读中体会,以读促思,体会梅兰芳的勤奋刻苦。本节课有两大亮点;

一、拓展故事。

教学第一小节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畅谈读完这一小节的想法,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由于学生对梅兰芳的了解不是很多,所以我适时地补充了他小时候的故事:梅兰芳小时候眼睛近视,迎风流泪,老师朱素云多次教导仍不见效果,拂袖而去,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拓展的小故事让学生明了梅兰芳天资不足,连老师都对他没有信心。通过学生想象梅兰芳和自己的对话,感受他学艺决心的坚定。

二、巧抓关键词。

“勤学苦练”一词是全文的关键词,我紧扣这一词语设计教学。通过朗读第二小节来感受他的勤学苦练,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一代京剧大师也就水到渠成。

在教学第二小节的过程中,我抓住“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一句进行朗读,紧扣重点词“紧盯”“注视”“常常”来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紧盯”“注视”,我先让学生进行简单表演,从而明白词语意思,接着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亲自当一回梅兰芳,紧盯飞到教室里来的一群鸽子。虽然只有短短一分钟,可学生仍感眼睛酸涩。紧接着,我创设情境,秋高气爽的早晨、骄阳似火的中午、大雪纷飞的冬天,梅兰芳都在坚持练习,感受梅兰芳的坚持。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对话,通过妈妈劝说梅兰芳回家,可他虽觉得劳累仍不停止练习,强烈的对比中感受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如此坚定。这样的词语教学,老师一步一步,有的放矢,层层深入,“紧盯”“注视”这两个词语就牢牢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9

在学习第一段时,根据学生的问题,我适时地介绍了梅兰芳。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的内容。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出生于北京。4岁丧父,15岁丧母,幼年家境贫寒,生活很苦,靠作琴师的伯父微薄的资助而生活。因为没有机会上学,他从8岁起就进入戏班子拜师学艺,开始步入京剧界。在戏班时,梅兰芳从师吴菱仙老师。吴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每段唱词都要求梅兰芳背诵二、三十遍。有时虽然已经十分困倦了,嘴里唱着唱词,眼睛的上眼皮与下眼皮都分不开了,当他被老师推醒后,他又重新打起精神来,继续演练。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梅兰芳的京剧启蒙学习开始了。幼年时的梅兰芳,圆圆的小脸,水汪汪的一对眼睛炯炯有神,但稍微有点近视,迎风有点流泪,眼皮有些下垂,眼珠转动不太灵活。梅兰芳自幼性格腼腆,见生人不会说话。当时吴老师对他的评语是这样说的:“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另外还补充介绍了一些京剧的常识,最后交流了自己学习的收获。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

从传统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我们看到,语文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从而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灵活,本次活动也正是本着这样的思想才产生的。从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来看,学生确实表现得更主动。

首先问题从学生那里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非常积极地去查阅资料,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就想尽一切办法求助于家长、老师,甚至于以帮助妈妈打扫卫生为代价请求妈妈带自己去书店买书这样在这儿写下一些有关本课意义或教学内容重要性等方面的总结性陈述。

其次,学生非常主动地开动脑筋,以生动的方式来展示资料的资料。有的学生为了能够吸引大家,把家长当作听众,多次把自己的资料读给家长听;有的学生下了许多功夫,把长长的一篇文章背诵下来;有的通过生动的表演来赢得大家的喜欢;有的平时都不敢大声说话的,这时候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也显得落落大方。谁都想让自己的独家新闻赢得大家的喜欢。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10

《梅兰芳学艺》第二课时上完之后,我感到整个思路是很明晰的,重点部分也得到了落实,主要的问题是教师语言不够生动,学生个人朗读的兴致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首先,并没有把自己和学生局限在课堂,教科书的小圈子里,而是努力在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知识面,引导学生而向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其次,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最后,当学生在理解上出现问题时,老师的指点并不是采用"告诉",而是继续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在观察,说说中去自悟。"紧盯"一词在感悟上,很有层次,先是让学生通过看图,表演理解"什么是紧盯",然后通过全体学生的体验,感受到"紧盯"时的辛苦,接着再通过语言的描绘,知道"常常紧盯"写出了梅兰芳学艺的辛苦和勤奋。在课文学完后,我相机出示了"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这四个成语,学生对课文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整堂课的教学很流畅,细节也处理得较好。板书的设计,清晰地展现了文章的脉落,清楚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缺憾:

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全文学完之后,应该让学生带着对梅兰芳的理解,和对其优秀品质的感受读一遍全文,课文在学生心中的整体感会更强。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