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鸿门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鸿门宴》教学反思1在新课标“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参与的一个个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的理论指导方针下的课堂教学,最大优势在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演完《鸿门宴》的课本剧后,主动要求再改编《赤壁之战》。由此可见,课本剧这种直观的解读经典的方式学生还是乐于接受。
文言字词句的落实也不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代替传统的填鸭式灌输。但在一些规律性指导上,老师必须高屋建瓴。从练习的设计,到最后规律的归纳,到作业的布置,老师的指导必须到位,思考必须全面,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此外,本案在实施过程中,有一点处理的不够恰当。就是对英雄的定义讲的不清楚;未能讲出时代英雄的局限性;结合现实进一步谈英雄又结束的太仓促。致使听课者最终也未能明白是么是真正的英雄。
《鸿门宴》教学反思2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不为别的,只为完成了我心中的”大课“。讲这颗之前我是恐惧的,因为不知道如何有效率、有效果地将这个千古名篇呈现在学生面前。很郁闷!
有一天下班回家,在公交车上听见两个小学生饶有兴趣地交流着本周话剧的表演,突然灵机一动,我们也来演演历史大戏《鸿门宴》,让同学们在演绎的过程中熟悉人物的复杂关系,掌握曲折的故事情节。带着兴奋和激动我回家迅速搞定了第二天的教学设计,自己很满意呢。同学们一听到要演古装大戏,很是兴奋,积极报名参演,私底下认真主动啃这篇又长又难得文言文。最后的展演效果也是很不错的,以后还可以创造这种机会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快乐中学习有何不可呢!
对于我个人来说,收获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被历史人物所吸引。我佩服范增的深谋远虑,惊叹项伯的为人善良,张良的重情重义也令我动容,樊哙的勇猛洒脱也不逊色,项王的英雄气概更令人折服……历史长河中的无数英雄神勇盖世又显露着智慧的光芒!真想回到古代一睹他们的风采!提及项羽,脑子里便出现,千年前的古沙场上旌旌战旗猎猎作响,霸王英姿飒爽、金戈铁马的样子;便想到,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便看到鸿门宴的磊落与遗憾,也看到乌江之畔最心痛的那一幕。他,楚霸王项羽,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最有气质,最英雄,最磅礴的篇章!
气吞山河破秦乱,勇抵万夫力拔山。
破釜沉舟诛秦王,火烧阿房为红颜。
顶天男儿重情义,鸿门一宴放虎还。
中原之战势难回,乌江河畔舞剑叹。
欲以神力挽狂澜,一代霸王难胜天。
饮剑乌江别爱姬,天下之势已归汉。
成败自有后人评,宁死不屈志不凡。
生亦人杰死亦雄,霸王英明万世传!
《鸿门宴》教学反思3《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初次教授这篇课文的我并没有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情节入手,本着文言文教学要落到实处的原则,仍然采取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字词落实会翻译,能概括项羽、刘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篇文章上下来,学生课本上记得密密麻麻,起初还挺有成就感的,后来通过听课,同组老师的交流,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文言文虽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程度差的学生还会很抵触,很厌倦。这一点在9班体现的很明显。课上学生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记笔记,对文言文的美根本无从感觉,也有不少学生一上古文就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我想,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长此采取千篇一律的授课模式,将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讲的支离破碎,机械呆板,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其次,课堂提问的策略不容忽视。教授本课,我的提问并不多,而且几乎是封闭式的问题,学生稍作判断就能回答,可尽管这样,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寥寥无几。问题太浅,学生不懈,当然问题问的太大、过深,也没有人愿意回答。对于文言文,尤其是像这样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设计问题,要么由浅入深,逐层启发,要么才找准切入点,设计提纲挈领的几个问题,把厚书读薄。
最后,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我虽采用了课堂讨论模式,同学们也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但我迫于时间有限,怕教学任务完不成,不得不打断学生,亮出自己预设好的标签式的答案。这样,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并没有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堂好课,除了充实,更不可缺的应该是学生的有效参与。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多开口说话,岂不更好?
这节课后,没有马上把心中所想如实地写下来,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缺少了很多当时的激情,不过我会把这节课当作一次经验,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完善。
《鸿门宴》教学反思4将《鸿门宴》的教学内容定位为“揣摩人物动作语言、品味《史记》写作魅力”,同时采用课堂表演的教学手段,这对于我来说也许是一个稍觉冒险的尝试。因为就这篇课文而言,值得反复深入咀嚼的片段其实未必涉及足够丰富的文言知识,这样一来,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学生的实际所学就很可能会与“寻觅文言津梁”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产生错位。举个例子来说,在鸿门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范增多次暗示项羽在宴席上击杀刘邦,而项羽则“默然不应”。就“默然不应”这四个词来说,它并没有涉及什么复杂的文言知识,但是从揣摩人物神态心理的角度讲,则是非常值得捉摸的地方。
我承认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我似乎太过迷恋于将文本的细节阐释得精彩了。当然,这样的处理在面对学习习惯较好、学习态度较为积极的6班同学时并没有太大问题。甚至正是因为课堂气氛的活跃,同学们才能够在轻松自主的心态中逐渐发现并解决将文本落实为表演时的问题——包括细节揣摩和文言知识。在今天交上来的作业中,有同学是这么写的:“今天当我再看语文书的时候发现每一句话都能够很顺畅地翻译下来,这也许就是这种上课的形式获得的更加深刻的效果吧。”可以看到,至少在这位同学身上,两种教学目标得到了相对的统一。我也相信,对于6班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两个目标是可以得到统一的——今天我在课堂上归纳课文的知识点时,同学们对我所列出的题目都大声地报出了一致的答案,这甚至让我感到花半节课时间来反复炒冷饭落实这些知识点有些不太值。但是,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定位在基础和学习习惯都相对略差的4班就显得很不妥当了。在6班上的一节课堂表演课中,全班的大多数同学都参与了表演,而且都很投入都很精彩,也都很有创意;而在4班的这堂课中,不必说只有寥寥十位同学参加表演,表演的时候也只是在简单僵硬地复述课文,而 ……此处隐藏10548个字……、“学有所成”,让学生在教师适时的“导”之下度过每一个充实而又颇有收获的45分钟,这将是我们语文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期而至的精彩二、引发学生“知”的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有“知”的需求,这属于人成长需求的一部分,是个体由不理解向希望理解的需求层次。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知”的需求,换言之也就是让学生产生“自学”的需求。古代的教学经典《礼记》说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孟子也说过,“自得之学可以终身用之,记闻而有待者,衰则忘之矣”,在这里,孟子着重强调了学习主体自己学习的实践价值,认为依靠他人学得的知识往往容易遗忘掉。这说明学习者的自己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言知识通过学生自己查阅字典或是与同学之间讨论而得出,接受知识不是如此地被动,那理解比较深刻,记忆比较牢固。文言文是一项比较枯燥的学习内容,尤需我们在课堂中为学生特设机会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知”的需求。方式很多,而且要因人而异。比如:先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求(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与自尊,让学生明白你对他的期望值有多高等);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性质、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方向,使得学生知难而进;使得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肯定自我价值,继而产生追求进一步成功的欲望。
不期而至的精彩三、让学生“自求得之”。“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老的谆谆善言告诫我们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钱梦龙老师说:“其实,上课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质疑、讨论、创造的平台。”言外之意也就是让学生去主动探究,去“自学得之”。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老师有时应“残忍”一些,不惜让学生劳心劳力,让学生自己与教学内容去“搏斗”。我们常把学习知识比作攀登山峰,那么无论是“大道”,还是荆棘丛生的“小路”都应该让学生在教师适时的“导”之下自己去努力跋涉,应该让学生付出自己的心血与汗水。辛苦之后得来的果实是香甜的,而且还会促使学生向更困难的内容求“知”。在上《鸿门宴》时,学生对“鸿门宴”这一情景是否是事先设计好的产生了质疑,于是我就放开手脚让学生展开了讨论,想不到学生居然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场辩论。尽管最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想这比我单纯地在课堂上三言两语地讲一通效果肯定好多了,而且印象是深刻的,并且激活了学生欲求之所以然的兴奋点,相信学生收获不浅。
《鸿门宴》教学反思14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放心不下的是课文字、词、句的落实,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至于文言文中的人文信息、整体意蕴等“文”的价值常常被忽略了。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漠视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因文得意和发展自我的内心需求,是只有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教学而没有“阅读”的教学。新版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文基本能疏通大意,教师适当点拨即可。若要保险起见,可通过预习导学案和课堂上适当点拨来补充不足。
问答导学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能更好地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特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对学生归属感的满足,能使教学活动在充满快乐的气氛中推进,品位诗意的语文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需求。朗读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感知课文的氛围。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他的角色意义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我在设计这篇课文教学时,一直以平等作为目标向度,使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成为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鸿门宴》教学反思15《鸿门宴》一课的教学,通过分析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的特点,以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为目的,采取了多种方法结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以下是我的课后体会:
一、较为成功的方面:
1、能较为恰切地把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处理,教学流程和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较为积极,发言踊跃。
2、多种手段与方法相结合,包括视频、电影片段、图片展示等,对学生造成了较为强烈的视、听觉冲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教学环节的安排较为合理:
文言词句的疏通采用了下发资料与堂上指导、堂上练习与课后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完成对文言词句的疏通又减少了串讲的时间,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文言基础知识的归纳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归纳后下发资料,只作简要讲解,也节省了时间,同时又抓住了重点:
最为精彩的是对人物分析时安排的两个活动:
“自主探究”和“定向探究”两个活动,达到了先放后收的目的。尤其在“自主探究”环节,由于不设答案,只要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可以自圆其说即给予肯定和表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发言踊跃,并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佐证材料,这对于这个非常不喜欢阅读、大部分同学一看书就犯晕的班级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表现。同时在这个活动中,充分展示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和谐氛围,整个过程充满思辨色彩又轻松愉悦,对于职高C类班级来说,这种氛围极为难得。所以说,这是本课中最值得一说的亮点。
“定向探究”环节的问题设置有针对性,抓住了要点,同时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有目的地探究人物性格,也达到了引导学生准确感知人物性格的目的。
4、小结时选择剪辑的四段视频都能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很好地起到了加深学生对人物认识的作用。
5、充分的朗读准备使学生在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讨论时能紧扣文本、有理有据,不会架空分析。
6、注重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氛围,并能通过练习、讨论等形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了对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尤其在“自主探究”部分)。
7、作业设计中谈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可以给学生较多的发挥空间,有话可说;也可以促使不爱看书、历史知识非常贫乏的学生多翻查资料,了解历史,引发思考。
二、反思及建议:
1、集体朗读较多,但对个别学生的朗读落实还不够,在讨论时出现少数几个学生不能尽快从课文中找到原文论据。建议能通过分组朗读、由组长抓落实的形式使学生熟悉课文(对于不能自觉地阅读课文的学生来说,必须有督促措施,这是上好课的基本保证)。
2、本次课的讨论没有进行分组,在“定向探究”时由于问题较多,显得较为仓促,探究不够深入。建议自己以后尝试采用分组讨论、分任务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充分讨论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团队精神,这种方式可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这在A类班或者普高可能不存在多大问题,但对于基础差、学习和管理能力弱、自律性差的班级来说,包括小组的组建、组长的人选和职责、组内成员的分工、评价的形式等方面都要作周密考虑,否则有可能弄巧反拙,不仅达不到讨论的效果,而且会使课堂失控)
3、本课文言文词句的疏通方法虽然达到了一定效果,但仍然不理想,有少部分学生还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应该如何做得更好,本人仍在想思考之中,且需要经过尝试才可体会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