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态变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1本单元学习过程中需掌握十一个主要概念,六个物态变化过程,两个探究实验,两组主要图像.考虑到概念和物态变化过程较多,学生容易混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生活事例去理解。
以《汽化和液化》一节为例,理论内容很简单,仅仅是气态和液态两种物态之间的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吸热和放热。但是如何合理应用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去,能不能用这一节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提高思考能力。有这样一个题目“100℃的水和100℃的水蒸气哪一个烫伤更严重?”对于学生来说,在没有教师指导,不查阅资料的情况下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也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其中存在的物态变化过程,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进去。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
自然界中雨、雪、露、雾、霜的形成也是比较典型的物态变化,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也是理论知识的一个拓展。尤其是在教材所涉及的液化内容很少的情况下,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性学习,在讲解的时候还要强调吸热和放热。
水的沸腾探究实验是汽化现象的延伸学习,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总结能力。仅从操作上来讲,该实验很简单,大部分学生是可以完成的。但是能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现象,能不能按要求记录数据并进行总结,还是需要学生认真对待。
总的来说,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得出的过程,并能把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在物理中体验到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到物理”很重要。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表达物态变化的时候写了错字,熔化的“熔”字写成了“溶”或“融”、汽化的“汽”字写成的“气”,热胀冷缩的“胀”写成了“涨”。出现这样的原因,除了学生看书不认字外,我在上课的时候有强调,但没落实到写下来,这使得我吸取了一个教训:越是简单的地方越有可能出现错误。所以老师就不能忽略,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他们。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2复习完物态变化这一节后,我对这一节的复习有以下几点反思。
1、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概念,如熔化,凝固,升华,凝华,汽化和液化等概念模糊不清。在考试中仍大面积出现把熔化和升华混淆等。
2、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在这张试卷的实验题中,其实考的就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果单纯的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但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蔬菜和水果水分蒸发的快慢,他们就无所适从。
3、对于温度计的读数也不太熟练。零下22度往往看成22度。最后一题是关于温度计的计算,全班只有少数同学答对,可见我在上温度计这节新课时,讲的过于简单。没有进行深入的训练。这个毛病有待在以后的课上改正。
4、探究实验仍是弱点。 这就需要在以后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题的强化训练。此外,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应该多做一些探究性实验和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3《物态变化》部分的授课结束后,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感触最深的是:要相信学生,要放手学生;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他们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随感一: 由课上的几个案例我体会到,物理学习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的动脑,动手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的学习发挥,才能学得更好,才会给你一个惊喜。但应当注意的是,当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应当理解尊重和鼓励他们。 随感二:我们教学中要提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念,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怕出错,大胆的去学去做,使学生产生内驱力,推动学生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另外课堂上教师要敢于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思维,要鼓励学生多问、善问,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变为“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来解决”的模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物理语言是物理思维和物理交流的工具,要培养学生会用物理语言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以上的几个案例中就很好的训练和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随感三:现在大多数学校受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及认可的约束和影响,仍没有一个有利于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心只想要教学成绩的形势下,在那种刻板僵化、追求形式、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压力下,很难想象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在课堂上会真正大胆的
放手于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真正去关注学生的创新情况,实践情况和发展情况。可喜的是: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和全面展开,各级教育部门都有了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的意识和行动;教师们也在逐步的把健康,时间和能力还给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行动,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才能发挥她真正的价值——“培养健康成长的下一代,造就中华民族的未来! ”
但不管怎样,就像歌中唱到的那样“有爱叫做放手”,相信只要有“爱”这根“线”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放手”后他们就会像雄鹰一样,飞得更高,更好!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4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本人悟得了一些体会和教训,现小结如下:
一、经验体会:
1、在生活经验中,学生都知道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但是很少有学生独自使用过温度计去测量物体的温度。为此,我准备了温度计让学生实际测量热水的温度,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2、通过课件,也能比较清楚地讲授了摄氏温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较强。本节的难点之一是温度计的读数,特点是负温度读数。以往几年的学生都在这个知识点上出错。可能是南方的学生较少接触负温度。为此,本节课在这个方面投放了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仍然出错,这有待于日后进一步巩固。
二、不足之外:
1、由于第一次接触温度计的读数,故很多学生分不清“示数”、“读数”、“读作”的区别,在此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较紧。体温计部分的效果较差。
2、没有联系体温计的构造与凸透镜的关系。
3、教师讲的还是太多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5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这些一线 ……此处隐藏6574个字……重点回顾了两个实验探究、六种物态变化、三个区别与联系和三个物态变化的条件。整个复习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抢答、典例解析来进行,应该来说还比较顺利,而且通过例题4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但由于是在教室,投影用的是小电视机而不是投影银幕,对学生的视觉的较大的影响,靠近后面和第四小组的学生看不清楚投影,所以对部分学生的参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预期设想的效果与一定的距离。今后在学生的参与面上要注意,不能总是几个学生在抢答,而忽视了大部分的学生。
最后对本节课作了小结,与学生再次回顾了本章的主要知识。本
来设计的对学生竞赛的成绩作总结与表扬的,但由于投影的效果耽误了一点时间而导致时间上不够,最后漏掉了这个过程,使整个竞赛如同评委所说的有点龙头蛇尾。这说明我在今后还要多多锻炼,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预设不够,对突发的事件的处理能力还需加强。
通过对整节课的思考,我
一、课堂结构要合理,问题配置要适当。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时间需要合理安排,应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多思维、多讨论、多实验,自主的总结问题,掌握问题,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
二、学生活动要组织有序、课堂纪律要严格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不愿思考问题;有些学生不愿有解决问题的习惯,但缺乏耐性,有时要偷懒,容易知识断节;又有些学生既有好的学习习惯,又有探求知识的渴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全面学生的活动,或督促、或警示、或激励、或表扬,使他们遵守纪律,思维有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三、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中常常伴随着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还处在不定性的年代,喜欢新鲜的事物,而有时又没有正确的认识,常常是看到别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有模仿的意愿。而对不认可的事情又有着逆反的心理。因此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应用生活。《物态变化》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问题很多,学生也愿意思考,思维活跃。应在课堂中多引导他们联系
生活实际。学生有生活经验,有了理论基础以后,愿意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又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讲解、学生结论。引入竞争机制、奖励机制,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五、加强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在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缺点存在,教学形式还不完善,要不断学习,克服问题。板书形式、语言艺术、教学仪态、思维结构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一步提高。既完善自己,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六、深入探究教材,扩展知识。新课程教材是一个框架、一个参考、一个标准,课堂容量不够,照本宣科,既解决不了教学任务,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还会影响尖子生对知识殿堂的探索。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活泉水。因此探究知识、深入学习显得尤为迫切、要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探求、教学相长,也将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然,细细回顾起来,要思考的问题很多,要探讨的问题也很多,要完善的问题更多,一时不能以言表,仅以肤浅认识谈谈自我教学的想法,还望领导和同事们给以帮助。我会以一个教师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
一、教学内容反思:
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基础知识。新课程不再强调对物态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掌握,而是要通过对物态变化的认识,能较深刻地了解自然界的雨、雪、雾、霜等现象。
本节课通过目标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勾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主动的去总
结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清知识线索,形成知识结构;给学生更为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去回忆、去讨论、去总结、去联系生活、去应用,使学生在轻松和谐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教学后的反思:
1、通过目标教学使目的性明确,教学网络清楚,今后一定多用这种方法。
2、语言不够精练,不必要的重复还有好多,唯恐学生没有听清、没有学会的心理过重,以后应当控制语速和轻重音,用语速的快慢节奏和声音的轻重来突出重点比用快速的重复两遍效果要好得多。
3、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今后需要在此有所加强。
4、提问学生时重点放在目标生,所以课堂气氛对于优秀生不显得活跃。
5、提问学生时重点放在目标生,可以随时知道他们学到了什么程度,所以后进生的积极性被提高,其中一学生尤为突出,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上课从从来不听到主动记笔记,下课问老师问题,也带动了一批人,为初三的复习创建了良好的氛围。
6、备课时要紧系《教学大纲》,分清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有针对性;熟读近三年吉林省中考题,使自己心中有题型,重点考点以什么形式再现;教学要分层次备好学生。
7、表扬学生讲求艺术,不盲目,不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本节课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清晰掌握学生的目标学习情况,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查漏补缺。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11本节课课程标准有四项要求:(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2)了解温度计工作原理(3)会测量温度(4)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本节课容量较大,但要求都不太高,学生对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有一定的认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作为本节的重点。现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谈一些反思。
一、有待改进的方面
1.表达不够精炼
在引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炼,指示不够明确,以致有些学生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没有想想测量时有哪些注意事项,直接就记录数据。另外在谈及体温计的特点时,语言条理性也有待提高。
2.语言不够科学准确
在引入新课时,我提到“水还可以转化成水蒸气,例如我们平时看到烧开水时冒白气”,但是白气其实是小水珠,所以这里不科学准确。
3.小结过于简单
在小结时,我只提到了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忽略了这节课其他的重要知识点。
4、不善于引导
新课程更加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步步深入,富有活力。在这节课中,我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的思维没能充分拓展。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学生设计温度计,这样学生通过动脑,再利用幻灯展示这个设计过程,相信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二、较好的方面
1、引用当地天气预报
在课堂中,为了说明℃的读法,播放了一段自己录制的中山港口天气预报,起到了调动课堂气氛的作用。
2、学生先动手使用温度计测量再归纳它的使用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先讲解温度计使用前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测量待测液体的温度,而我在这节课中是先讲了使用前的注意事项,然后就让学生估测液体温度,接着测量,最后再根据我看到的刚才学生测量时犯的错误,大家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才得出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做学生印象更深刻。